借贷合同不写清条款,纠纷来了难维权
在民间借贷中,许多人因合同条款模糊或缺失,后续陷入 “欠款金额争议”“还款时间不明” 等纠纷,甚至面临 “钱要不回” 的风险。一份规范的民间借贷合同,需明确核心条款,才能从源头保障借贷双方权益。
首先,借贷双方身份信息必须 “精准无误”,避免身份混淆。合同开头需完整填写双方姓名、身份证号、联系电话及常住地址,若借款人是企业,需同时注明企业全称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及法定代表人姓名。实践中,常有出借人因合同只写 “小张”“李总” 等昵称,后续无法确定债务人身份,导致法院不予立案。此外,需留存借款人身份证复印件(个人)或营业执照复印件(企业),若借款金额超 10 万元,可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物(如房产、车辆)并办理抵押登记,进一步降低风险。
其次,借款金额与交付方式需 “双重明确”,防止篡改与抵赖。借款金额需同时标注阿拉伯数字与中文大写,如 “借款金额:人民币 50000 元(大写:伍万元整)”,无涂改痕迹,避免借款人篡改金额。交付方式需具体说明:若为转账,需填写出借人及借款人的银行卡号、开户行,注明转账时间;若为现金交付,需额外约定 “借款人确认已收到全部现金款项,并出具收条为证”。例如,合同中写明 “本借款通过出借人王 XX 中国工商银行账户(卡号:XXXX)于 2024 年 6 月 10 日转账至借款人张 XX 招商银行账户(卡号:XXXX),借款人确认已足额收到”,可有效避免 “未收到借款” 的抗辩。
最后,利息、还款期限与违约责任需 “清晰量化”,减少争议。利息约定需明确年利率(或月利率),且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 LPR 的四倍(如 2024 年 6 月 LPR 为 3.45%,四倍即 13.8%),超出部分无效。还款期限需具体到年月日,如 “借款人应于 2025 年 6 月 10 日前还清全部借款本金及利息”,避免 “有钱再还” 等模糊表述。违约责任可约定 “若借款人逾期还款,需按未还金额的每日 0.05% 支付违约金”,但违约金与利息总和不得超过法定利率上限。同时,需明确争议解决方式,如 “因本合同产生的纠纷,提交出借人所在地法院诉讼解决”,提前确定管辖机构,减少后续纠纷成本。